?
11月1-2日,我院社會學所組織召開“社會科學與艾滋?。豪碚摵蛯嵺`”研討會。本次會議是第一次由社會學界自主出資召開的有關艾滋病防治的理論研討會。國內(nèi)社會學、倫理學、法學、流行病學和公共衛(wèi)生政策的研究者與實踐者共60余人出席會議,共同探討了如何利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防治艾滋病。我院黨委副書記劉華出席會議并致辭。
會上,國家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王若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邱仁宗研究員和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綏銘教授分別作了題為“中國艾滋病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社會科學視角”、“中國艾滋病法律改革建議:政策和倫理問題”和“性存在(Sexuality)和艾滋病”的主題報告。與會專家、學者和實踐工作者還就政策法律、同性愛、社會參與、社會倫理、干預模式、性別與需求、媒體和宣傳、學校教育等七個專題,從學術和實踐的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給出了對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總結思考和寶貴建議。
與會者介紹,艾滋病在我國流行已經(jīng)進入第20個年頭,每年艾滋病感染者的人數(shù)平均大約以30-40%的速度遞增。據(jù)衛(wèi)生部2003年9月底公布的艾滋病疫情最新數(shù)據(jù):目前我國有84萬HIV感染者,有22萬AIDS患者已經(jīng)死亡,HIV/AIDS總人數(shù)累計超過100萬。這說明艾滋病在中國已經(jīng)進入快速增長期,而感染HIV的也從高危核心人群轉向一般人群。
但是,當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仍存在著政策與現(xiàn)實的一系列矛盾。中國社會科學院邱仁宗研究員在會上指出,艾滋病不同于其他傳染性疾病,并不是通過日常接觸就可以傳染,而是通過人們的日常行為,大多都是在個人意愿的前提下發(fā)生的。而且,其他傳染疾病的感染者已為社會認同,不會遭遇歧視,而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則不然??墒牵F(xiàn)有法律仍把艾滋病和其他傳染病的防治等同對待,比如規(guī)定“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部門協(xié)助治療單位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SPAN lang=EN-US>
會上,也有專家對艾滋病的傳染途徑進行了澄清。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綏銘教授認為,人們經(jīng)常誤認為是傳播源的“小姐”實際上只是受害者,真正的傳播源其實是“嫖客”。
還有專家指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實際上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貧困促進和加劇了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的流行又加重了貧困范圍和程度,造成了社會進一步的不平等現(xiàn)象。有專家指出,認為“嚴打”高危人群就可以切斷艾滋病的傳播源頭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十年‘嚴打’并沒有減少吸毒、賣淫人數(shù),反而嚴重阻礙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必須將預防艾滋病與禁毒禁娼嚴格區(qū)分開來”。
基于以上分析,專家認為應該對現(xiàn)行艾滋病的相關法律條文進行修改,并且建議為艾滋病專門立一部法律。邱仁宗研究員提出了具體的修改立法的建議,夏國美研究員則提出了保護性立法的模型。專家指出:“由于艾滋病高危行為人群是社會弊病的受害者,因此在消除和打擊社會弊病的真正根源的同時,我們應當在保護受害者健康權益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有關專家也呼吁法律要保護艾滋病人的基本人權。邱仁宗研究員指出:“社會要對艾滋病人平等相待,他們的基本權利,包括生命健康權、生存權、發(fā)展權、醫(yī)療權、居住權、就業(yè)權、教育權、保密和隱私權、言論權、結婚權、旅行權等等要得到法律上的維護。”
部分與會專家還從倫理學的角度提出了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建議。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生命倫理中心翟曉梅副教授在會上提出“知情同意”的倫理學原則,即“臨床醫(yī)生在實施任何實質(zhì)性的臨床干預措施之前,應向患者提供所有關于將要進行的醫(yī)療干預過程的實質(zhì)性信息,獲得患者授權對實施這種醫(yī)療干預過程的同意。”
與會者還進一步探討了艾滋病“干預模式”。浙江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王金玲研究員通過對賣淫婦女這一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幫教實踐的分析,提出了“社會-心理-醫(yī)學”這一新的理念與工作方式。來自收教所和戒毒所的工作者則談到了進行干預工作的體會與總結,他們通過培訓工作人員、編寫健康手冊、豐富教育內(nèi)容、開展同伴教育、建立監(jiān)測網(wǎng)絡,對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收到了良好成效。
會上,來自媒體和普法教育的工作人員提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傳媒和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促進媒體宣傳和法制宣傳的效果。學校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學校教師代表在會上報告了在學生中開展同伴教育工作的成效以及如何進一步深入工作的探索。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戴韻婷同學講述了她的青年艾滋病教育國際志愿者坦桑尼亞之行。這些總結和思考對在學校中如何開展艾滋病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這次研討會是社會科學領域首次自主投入經(jīng)費召開的關于艾滋病防治問題的全國性會議,這不僅標志著社會科學領域?qū)Π滩⊙芯康淖杂X性,也標志著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jīng)開始關注隱藏在艾滋病背后的深刻的社會科學理論問題。與會者一致認為,只要政府下決心,在法律上進行必要修改與完善,并讓全社會了解和關心艾滋病防治工作及艾滋病患者,我國的艾滋病問題就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