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終于逐步探索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形成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成果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體系在黨所領導的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還繼續(xù)發(fā)展著,最為突出的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新的理念和舉措,但總的來說是大政方針已定,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結合實際,切實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化為全黨全國人民的行動,從而創(chuàng)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能不能夠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化為全黨干部與廣大黨員的意志和行動,已經成為我們事業(yè)能否成功的關鍵。黨的先進性建設活動正是應這樣的要求而進行的,用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要“化理論為方法”(方法論)、“化理論為德性”(價值論) [1]。這正是當前進行黨的先進性建設活動的要旨。
一,黨的先進性建設是理論向實踐轉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馬克思主義從來就強調實踐對于理論的基礎作用,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并且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 href="http://qiaoxingzheng.com/eWebEditor/ewebeditor.jsp?id=content&style=standard#_ftn2" name=_ftnref2>[2]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也非常重視理論的作用,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3],肯定了理論向物質力量的轉化,并且指出這一轉化的途徑是理論掌握群眾。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注重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并且逐步認識到黨作為革命的主體力量其自身建設的重要性。加強黨自身的建設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顯著特征。黨的建設不僅和武裝斗爭、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革命時期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和一切艱難險阻的三大法寶,并且也成我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一個法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把黨的建設作為全部工作的關鍵。這不僅因為正確的理論、路線確定之后必須通過黨的組織使之得到貫徹執(zhí)行,而且還因為我們今天實行的是改革開放的政策,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謂中國特色最主要的是經濟上實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模式的改革。如何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市場手段為社會主義建設所用,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規(guī)范市場秩序,抵制市場機制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防止兩極分化,抑制腐敗墮落現象的滋生,堅持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些都是我們黨所面臨的難題。而堅持黨的領導,尤其是加強黨自身的先進性建設對于堅持改革開放的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
過去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講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比較多地是談認識怎樣從實踐中來,怎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雖然也強調更重要的是從理論向實踐的飛躍,但對于如何實現這個飛躍,往往語焉不詳??偨Y中國革命的經驗,特別是反對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和延安整風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要實現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除了理論本身必須正確,即符合中國的國情之外,還必須用這個理論統(tǒng)一全黨的思想。即理論要掌握群眾,首先要武裝黨,要被群眾中的先進分子所掌握。而這種統(tǒng)一的關鍵是入腦,即將先進的理論內化為廣大黨員干部自身內在的信念追求和道德準則,把科學的思想內化為自覺的工作方法和行為方式。
“化理論為方法”和“化理論為德性”是著名哲學家馮契提出的二個重要命題?!盎碚摓榉椒ā薄ⅰ盎碚摓榈滦浴睂⒗碚撓驅嵺`轉化的中介——主體自身的建設問題鮮明地提了出來。主體建設有兩個重要方面:一個就是根據理論即客觀的規(guī)律性、可能性和人自身善的要求,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或者說是價值追求,這種理想信念的構成要素應當是真的認識、善的要求、美的感受的統(tǒng)一,從而能夠激勵主體把它作為神圣的事業(yè)而奮斗;一個就是理論,即對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性的認識,轉變?yōu)橹黧w行動的法則——改變客體的科學方法,這樣才能做到“以客觀現實之道還治客觀現實之身”,比較順利地進行追求理想、改變世界的實踐。人的實踐活動本質上就是在一定信念指導下,根據一定的方法,而從事的改造世界、實現理想的活動。從認識和方法的角度應當強調真,強調主觀認識要與客觀對象本身相符合;而對于改造世界最終要達到的人的目的理想來說,則是要善,要以人為本,使外部世界合乎人的要求。僅僅有了一個科學的理論是很不夠的,理論必須武裝人的頭腦,必須“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才能使思想的紙上的東西轉變?yōu)槿说囊庵厩楦泻椭腔?,轉變?yōu)槿后w的物質力量和變革世界的能力。
二,必須“化理論為方法”,確立動態(tài)平衡科學發(fā)展的方法論原則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中國人民近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它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別是在當前中國條件下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的實際問題。其在方法論上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推進也是十分巨大的。從具體的方法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引入了市場機制,把原來看作是與社會主義相對立的市場機制也作為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手段,從而引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方法道路的一系列重大變化。譬如,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參與到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去以獲得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諸多機遇和條件等等。而這些具體方法變化的背后滲透著解決矛盾的方法論理念的變化。
過去在奪取政權的年代,解決矛盾的理念主要是革命和斗爭,以階級斗爭為綱,強調斗爭,這是當時形勢的要求,也是革命任務的需要。共產黨的先進性就體現在通過階級斗爭推翻壓三座大山,奪取政權,改造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解放生產力上。而奪取了政權特別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之后,建設和發(fā)展成了我們工作的主題,共產黨的先進性則要體現在能夠帶領大家更快更好地發(fā)展生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的水平,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就應當確立長期執(zhí)政的意識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意識,從方法論上看就是要確立動態(tài)平衡地解決矛盾的方法論原則。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經明確指出:“我們看到,商品的交換過程包含著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關系。商品的發(fā)展并沒有揚棄這些矛盾,而是創(chuàng)造這些矛盾能在其中運動的形式。一般說來,這就是解決實際矛盾的方法。例如,一個物體不斷落向另一個物體而又不斷離開這一物體,這是一個矛盾,橢圓便是這個矛盾借以實現和解決的運動形式之一。”[4]這里所說的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創(chuàng)造這些矛盾能在其中運動的形式”,即所謂的動態(tài)平衡的方法。它不同于一個吃掉一個,一個壓倒一個的方法,而是在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種比較協調的運動方式,固有的矛盾并沒有被揚棄,它們依然存在但是并不激化,甚至還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它們雖然也有著對立和此漲彼消的斗爭,但是又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運動過程中,實現著總體上的平衡和協調,從而實現著事物一定階段上的動態(tài)平衡的發(fā)展。馬克思指出:“一般說來,這就是解決實際矛盾的方法”,說明這種解決矛盾的方法并不少見。實際上,這是事物在量的擴張階段(不是質的飛躍階段)十分普遍的解決矛盾的方法。
對于動態(tài)平衡的解決矛盾的方法,過去我們并沒有重視,一度還被抹殺。這同長期處于尖銳的階級斗爭形勢下,必須強調斗爭有關,更與我們后來所犯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有關。1957年反右斗爭之后,我們黨越來越嚴重地強調階級斗爭,毛澤東片面地夸大事物的斗爭性,提出“共產黨的哲學就是斗爭哲學”[5],甚至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加上林彪“四人幫”借機鼓吹,以清除異己、篡黨奪權,使得“斗爭哲學”廣為流傳,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盡管撥亂反正已經二十多年了,但是對于動態(tài)平衡的解決矛盾的方法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6],而在當今現實的條件下如何創(chuàng)造這些矛盾(譬如勞動與資本、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與環(huán)境等等)能在其中運動的形式更是當前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是對于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蘊含著的這種方法論理念的揭示。科學發(fā)展觀在方法論上強調的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這就是要創(chuàng)造矛盾能在其中運行的運動方式。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之間乃至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矛盾是不可能按照一個吃掉一個的辦法來解決的,也不能采取一個壓倒一個的辦法來處理。只有按照建設和發(fā)展本身的規(guī)律,統(tǒng)籌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造成相互間的良性互動,才能更好地推進整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也只有做到全面協調,才不至于大起大落,才可能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格局。從這個意義上看,科學發(fā)展觀也就是動態(tài)平衡的發(fā)展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意義也就是確立了“和諧”這個動態(tài)平衡地解決矛盾的理念。過去我們是不大敢講“和”字的,好像一講“和”,就是折中主義,就是和事佬,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就缺乏革命斗爭的精神。但是,對于一個建設中的國家來說,“和諧”恰恰是最為重要的。“家和萬事興”,對于家是如此,對于國來說也是如此。沒有“和諧”就難有真正的穩(wěn)定。即使靠強力壓制來維持穩(wěn)定,也不會長久的。何況,社會要能取得較好較快的發(fā)展,就必須真正調動各個方面群眾的積極性。離開了各個階層群眾都能各得其所,心態(tài)比較平衡,離開了社會的“和諧”,“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就是一句空話。歷史的經驗教訓已經告訴我們,只有走市場經濟的道路,才能發(fā)展中國;歷史的經驗教訓又進一步告訴我們,自發(fā)的市場機制必然會導致社會的兩極分化,在利用市場機制的同時,我們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承認矛盾又站在辯證思維高度處理這些矛盾,不使之激化,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胡錦濤同志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條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社會各方面矛盾比較尖銳的情況下,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這六條要求深刻地體現了從制度到思想道德等層面,以動態(tài)平衡方式妥善地處理各種矛盾的理念和方法。
當今我們進行的黨的先進性建設,就是要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武裝每個黨員干部,讓廣大黨員干部深入了解這一理論的方法論含義,學會把對建設和發(fā)展時期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化為我們處理各種矛盾的科學方法,特別是注重運用動態(tài)平衡科學發(fā)展的方法,有效地實現我們國家全面的、協調的、良性互動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三,更關鍵的是“化理論為德性”,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價值觀上對于今天的共產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須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堅持共產黨人的價值立場和道德操守,用今天的話語來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宣布自己的無產階級立場,指出“共產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著整個運動的利益。”[7]與此同時,他們又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8" href="http://qiaoxingzheng.com/eWebEditor/ewebeditor.jsp?id=content&style=standard#_ftn8" name=_ftnref8>[8]從這里可以看到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有著兩個統(tǒng)一:無產階級根本利益和人類解放事業(yè)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自身的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這兩個統(tǒng)一實際上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在價值追求和真理探索上的一致性,其關鍵就是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和始終代表著無產階級整個運動的利益。所謂的共同的和整個的利益,就是指我們的運動是站在無產階級和絕大多數人的立場上,為著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它最終指向全人類的解放。這里價值立場始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毛澤東曾有名言:“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薄拔覀兪钦驹跓o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對于共產黨員來說,也就是要站在黨的立場,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9]
對于今天共產黨人奪取了政權并且要在和平發(fā)展的時代條件下長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來說,是不是就不需要再強調黨的階級性,不需要鮮明自己的價值立場呢?關鍵還是對于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共產黨的黨性,不能做狹隘的歪曲的理解,即不能理解為為著一個階級、一個黨派的私利,而是要從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高度來理解。無產階級的階級性恰恰就在于它的大公無私性,共產黨的黨性也恰恰在于其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這是無產階級或者說是工人階級的階級性、共產黨的黨性區(qū)別于其他階級政黨的階級性、黨性之所在。所以,今天我們的階級性和黨性就是要站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立場上,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
這里所說人民群眾絕不是抽象的脫離每個個體的,而是每個個體之集合;這里所說的根本利益,也不是脫離每個人的具體的利益要求的,而是將其包含在內的根本利益。相反,那些脫離了個體的群體、脫離了個體利益的所謂根本利益,恰恰很可能就是馬克思所批判的“虛假的共同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共同開創(chuàng)自己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明確指出:
“從前各個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總是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由于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統(tǒng)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0" href="http://qiaoxingzheng.com/eWebEditor/ewebeditor.jsp?id=content&style=standard#_ftn10" name=_ftnref10>[10]
虛假的共同體在今天也并不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些不顧老百姓的疾苦,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那些以發(fā)展經濟為名,破壞環(huán)境,侵害老百姓的基本權益,亂征收征用土地和進行城鎮(zhèn)房屋動遷的,亂開發(fā)礦山、礦藏的;那些以改革為名,大肆侵吞國有資產的……往往都可以透過他們冠冕堂皇的旗號,看到謀一己之私利的實質。
正是從這樣一個認識的高度出發(fā),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并且把它作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內容。這個“以人為本”的人,其主體當然是人民,但是從執(zhí)政黨的要求出發(fā),它以“人”這個類概念,更加突出了人民覆蓋面的廣泛性;它還強調了以人民為本不是脫離個人,而且必須最終落實到每個個人身上;而且它針對當今社會上較普遍地存在的重物輕人的傾向,強調了人與物的關系中,人是根本。
如果從“以人為本”的高度來理解我們的價值立場,那么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在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利益矛盾時,就不是應當模糊我們的價值立場,而是要鮮明這一立場,因為這一立場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是正義的立場,沒有什么可以使之羞羞答答的。相反,只有站在這樣的立場上,才能令人信服地處理和解決好社會群體間的各類矛盾;只有鮮明了這樣的立場,才能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我們的建設當然需要資本和知識,我們也應當讓資本和知識的持有者各得其所,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十六大的 “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就充分體現出了這種精神。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絕不能以犧牲勞動者的利益為代價來讓資本所有者獲得暴利。尊重知識則是尊重知識分子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并不是說知識分子就高人一等,更不能反過來要去貶低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相反,無論資本還是知識,都是為著造福人民的,都是人民用以發(fā)展自己的手段,而不能凌駕于人民——廣大勞動者之上。作為管理者——黨和國家的干部,更不能成為高居于人民頭上的老爺,而必須是站在人民立場上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只有鮮明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才能把中國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區(qū)別開來;只有鮮明了我們黨和政府這樣的價值立場,才能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為這樣的事業(yè)而奮斗;也只有鮮明了我們的價值立場,才能更有力地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廉潔奉公。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總的形勢是好的;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黨員干部中的腐敗現象還屢禁不止,仍然呈多發(fā)態(tài)勢,人民群眾意見十分強烈。這已經是我們黨的建設中的最為突出的問題。要想遏制住腐敗現象滋生漫延的勢頭,除了必須加強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設之外,非常重要的還是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建設。腐敗之源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這些年來腐敗現象之所以大量滋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理想的迷茫和對于價值立場的模糊,造成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泛濫。而“以人為本”不僅和“以物為本”、“以錢為本”相對立,而且是和“以我為本”相對立的,因為這個人是大寫的人,遠遠寬泛于一個小“我”。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更應當是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立場凝聚起來的戰(zhàn)斗團隊。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堅持“以人為本”,這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境界,也是共產黨的先進性之所在。鮮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崇高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就是我們抑制腐敗現象滋生的精神武器。
當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很大,面臨的矛盾也很多,發(fā)展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如何能夠在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躍遷時期,利用好機遇,應對好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關鍵還是在于一支堅強的隊伍。理論已經形成、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指明,目前特別需要共產黨作為一個先進的黨,廣大黨員干部作為為著黨的事業(yè)而奮斗的先進分子,能夠真正貫徹執(zhí)行好已經明確的大政方針,帶領廣大群眾實現黨指引的目標。
這里“化理論為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方法就是我們今天應該走的道路問題,否則就不能成功。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化理論為德性”,因為這不僅是個道路問題,而且是個方向問題。如果把社會主義方向都丟掉了,那還談什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談什么馬克思主義,還談什么共產黨?!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只是為自己或小集團利益服務,那么人民就不會答應,中國的社會就不可能和諧,甚至不可能穩(wěn)定,發(fā)展也就只能是水中撈月了。這方面的前車之鑒比比皆是,無需贅言。
更必須警惕的是:我們講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此種體制是需要創(chuàng)造的,更不是一下子能建設起來的;市場機制在刺激著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的同時,其負面的腐蝕作用也無時不刻地發(fā)生著,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等尚未建立健全之時。面對著市場機制所激起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我們共產黨的干部能不能堅持黨的先進性,堅持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立場,就成了十分現實而又嚴峻的考驗。今天社會上層出不窮的黨員干部的腐敗現象已經充分說明了這種考驗的嚴峻性。社會上不斷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也十分尖銳地從另一個方面反映著群眾中的不滿情緒。而理論界卻有些人在模糊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只講其科學性,不講其價值立場,好像一講工人階級性、一講共產黨的黨性、一講代表廣大勞苦大眾的立場,就會把外商外資和民營企業(yè)主嚇跑了,就不能建設和發(fā)展了。其實,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來說,其黨性、人民性是和它的科學性密不可分的。我們今天所謂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我們的階級性和黨性,它不僅是建立在民主和法制、公平與正義的基礎上,而且也是建立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包括對于市場經濟)的科學認識之上的,不是也不可能回到過去“左”的老路上去。但如果反過來想,我們今天搞馬克思主義卻不講其價值立場,那么那種東西能叫馬克思主義嗎?!馬克思主義即使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也是和它的價值立場不可分離的。如果硬要把它們分開,就正好說明別有用心,而且確實有些人已經為自身和小集團的利益所驅使了。
今天我們進行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和黨的先進性建設,正是針對這種傾向而進行的,它不僅要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而且更要“化理論為德性”,要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變成每個黨員干部的價值立場,在運用市場經濟這個手段的同時又能抵制其負面作用,共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
[1] 馮契:《智慧的探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作者弁言第3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6、57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頁。
[4] 《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頁。
[5] 《機關槍和迫擊炮的來歷及其他》(
[6] 譬如,對上述馬克思的論述,在1995年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節(jié)選《資本論》這一部分內容(“2,流通手段”中的“商品的形態(tài)變化”)時,恰恰把這段重要的話給漏掉了。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5頁。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