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特指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青年群體。他們絕大多數(shù)來自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他們喜歡西方的生活方式,而這也是社會最為擔心的事情。一段時間里,“80后”被認為是自我中心、沒有責任感、西化、不愿長大的一代。然而,時下社會對于“80后”的評價,大多是人們按照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建構”出來的。
????近期有三個公共事件,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這新的一代。面對重大社會危機,“80后”表現(xiàn)出的行為方式,雖然不完全按照成人社會所設定的那樣,卻出乎意料的可愛。比如,他們也許會拒絕集體動員義務獻血,卻會在看了汶川地震電視報道后,不聲不響地去義務獻血,有人甚至接連獻了兩次血;在奧運火炬海外傳遞受阻時,成千上萬“80后”留學生勇敢地站了出來,從四面八方聲援祖國;“80后”志愿者大多自發(fā)奔赴四川參加抗震救災,當你想表揚他們時候,他們卻不想留名。這些都讓人們看到了“80后”特殊的報國、感恩方式。
????“80后”身上體現(xiàn)了種種新的精神特質:自信、個性鮮明、敢于表達、獨立判斷、孜孜不倦地獲得新資訊、心態(tài)開放,能在對客觀信息比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能獨立地評價與表達、勇敢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選擇行為,并對其行為負責。在談論孝道傳承的時候,應當考慮到“80后”這個群體的特質,給他們以更多的理解。
????近期有三個公共事件,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這新的一代。面對重大社會危機,“80后”表現(xiàn)出的行為方式,雖然不完全按照成人社會所設定的那樣,卻出乎意料的可愛。比如,他們也許會拒絕集體動員義務獻血,卻會在看了汶川地震電視報道后,不聲不響地去義務獻血,有人甚至接連獻了兩次血;在奧運火炬海外傳遞受阻時,成千上萬“80后”留學生勇敢地站了出來,從四面八方聲援祖國;“80后”志愿者大多自發(fā)奔赴四川參加抗震救災,當你想表揚他們時候,他們卻不想留名。這些都讓人們看到了“80后”特殊的報國、感恩方式。
????“80后”身上體現(xiàn)了種種新的精神特質:自信、個性鮮明、敢于表達、獨立判斷、孜孜不倦地獲得新資訊、心態(tài)開放,能在對客觀信息比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能獨立地評價與表達、勇敢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選擇行為,并對其行為負責。在談論孝道傳承的時候,應當考慮到“80后”這個群體的特質,給他們以更多的理解。
? 來源:《解放日報》 (2008年08月09日?第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