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5日是第16個國際家庭日,聯(lián)合國確定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以及每年的
家庭研究資源短缺的一個直接后果是非專業(yè)化的統(tǒng)計結果和大眾傳媒的典型形象對普通受眾的輿論左右。一些商業(yè)性調查咨詢公司和網(wǎng)站的各種“中國愛情指數(shù)”、“婚戀心理”、“女性性福指數(shù)”、“婚姻忠誠度”等非概率抽樣的“調查結果”大行其道、奪人眼球,“六成都市人對婚姻感到失望”、“三成家庭存在身體暴力、六成家庭遭遇‘冷暴力’”、“70%夫妻長期悶悶不樂,整體呈中度抑郁”、“‘80后’‘閃婚’‘閃離’離婚率沖高”、“70%的離婚者曾后悔”等存在明顯方法缺陷或解讀錯誤的“研究結果”,主導著婚姻家庭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布的話語權并誤導著公眾。不少學者也因規(guī)范化調查資料的缺乏而只能引用、復制并傳播非學術研究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加上文學作品、影視銀屏、通俗雜志中泛濫成災的婚外情、多角戀劇情,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婚姻破裂、子女犯罪、情殺、復仇、殉情、虐待繼子女等負面事件、扭曲心理和惡性慘案的過度渲染,日復一日地給予受眾以強刺激、深印象,嚴重夸大了中國婚姻家庭的黑暗面,以至“傍大款”、一夜情、包“二奶”、離婚、換妻、家庭暴力、獨身、“丁克”家庭等被視作觸目皆是的普遍現(xiàn)象,不少年輕人不再相信愛情天長地久,不敢輕易承諾責任和走進婚姻圍城,于是,試婚同居、“愛情公證”、親子鑒定、私家偵探等隨之日漸遞增。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組織,在推助小康社會的實現(xiàn)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方面無疑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隨著經(jīng)濟、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風險社會許多難以預期的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使家庭結構、功能和關系也經(jīng)歷著巨大的變遷,當家庭成員職業(yè)不穩(wěn)定和工作壓力成為常態(tài)時,也使緊張、焦慮成為普遍的心理重負,不少家庭面臨不同的壓力甚至危機。因此,如何調整策略、積極有效地迎接社會轉型期各種生存和發(fā)展的挑戰(zhàn),進一步增強家庭凝聚力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與彈性,成為眾多家庭迫切需要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而通過科學研究,從宏觀上探索家庭與社會系統(tǒng)的互動關系,在微觀上探尋家庭人際角色的互動規(guī)則、意義和模式,為不同家庭結構和生命周期的成員提供改善家庭關系和生活質量的信息、技術和經(jīng)驗,預防和應對社會脈動、生活事件所帶來的困厄和危機。而這僅靠低成本、單學科的質化研究或小型調查項目顯然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達到預期的理論和實踐目標。為此,急需注入振興家庭研究的強心劑,以盡快改變目前家庭研究的邊緣化狀態(tài)。社會的應對在這方面具有較大的空間:
首先是強化家庭學的學科建設。家庭研究具有多學科交叉性質,需要不同領域研究力量的積極投入和共同協(xié)作。盡管家庭學在目前成為一級學科的時機尚不成熟,但在各學科的規(guī)劃課題中納入相關的招標項目十分必要并具可行性。以婦女/性別研究為例,在1999-2004年的6年中,國家社科基金僅有28個婦女/性別研究課題立項,占總數(shù)的0.53%。后在全國婦聯(lián)、中國婦女學研究會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的共同努力下,2006-2008年的3年中已有51個婦女/性別研究立項,占總數(shù)的1.23%。而家庭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不亞于婦女/性別研究,只是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掛靠在全國婦聯(lián),所處的地位無法和中國婦女研究會相比。鑒于目前尚無婚姻家庭的國家調查,建議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設立家庭研究選題以加大經(jīng)費資助力度,保證研究質量。此外,在學術刊物開辟家庭研究專題、在生活類婚姻家庭雜志中增設專家視點、家庭論壇欄目,以及在有條件的社科院/所、高等院/校成立家庭研究中心、出版家庭研究書刊等,都是恢復家庭研究主流學術地位的積極舉措。僅以專業(yè)性的學術雜志為例,美國就有《婚姻與家庭》、《家庭關系》、《家庭問題》、《婚姻與家庭評論》、《家庭史》、《家庭法季刊》、《青少年與家庭法院雜志》、《家庭心理學》、《家庭與公共衛(wèi)生》、《家庭比較研究》、《家庭暴力》、《離婚與再婚學刊》、《婚姻與家庭治療》、《兒童福利》、《虐待兒童》、《性與婚姻治療》等幾十種不同學科和跨學科的學術期刊,因此,在有著3.7億萬個家庭的中國,即使由國家財政資助出版一本家庭研究的專業(yè)刊物以填補國內(nèi)空白的建議也不為過。
其次,家庭學應納入教學主流。把家庭學課程納入社科院/所、高等院/校是家庭學學科建設和振興家庭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除了對不同學科的研究生開設家庭史、家庭社會學、家庭倫理、婚戀心理、家庭資源管理、家庭人口學、家庭教育、家庭社會工作等必修或選修課程外,還應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將婚戀心理、性倫理或家庭生活教育等納入大、中學生正規(guī)教育課程,爭取達到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婚前教育的目標,使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技能,努力扮演好家庭生活不同生命周期的各種角色,并學會積極、有效地應對人際交往、失戀、家庭虐待或忽視、非預期懷孕、艾滋病、性病感染、家庭解體或其他意外變故等壓力、挫折和危機事件。
再次,推進家庭科學的普及和應用。家庭學不僅是理論的建構和探究,更具實踐指導意義。無論是擇偶和異性交往、親密關系的調適、子女教育的方法,還是家庭沖突的處理、家庭壓力和意外事件的應對,都可通過學習、訓練,獲得幫助、啟示而提升協(xié)調適應的能力,以爭取更好的預后。而且,教育和訓練愈早介入,尤其在青少年期就進行婚戀、性和家庭生活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效果會更佳。而以往的家庭理論研究多與生活實踐相脫節(jié),因此,研究者應架起理論、教學和實踐之間的橋梁,努力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性的社會實踐。除了學校教育外,還應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在社區(qū)普及家庭科學知識,讓有用的信息與家庭成員分享,給予家庭以指導、人文關懷和支持服務,通常更具廣泛受惠性也更見成效??蒲谐晒ㄟ^教學傳播和接受實踐檢驗而更具影響力和有效性,教學和社會工作實踐中的難點和問題也可作為深入研究的起點和攻關項目。此外,發(fā)展有職業(yè)資質的心理咨詢和家庭治療服務業(yè),幫助人們釋放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和超載的壓力,以減輕負荷、放松心態(tài),理智地處理矛盾糾紛,使家庭及其成員在應對壓力和危機中得到成長;也可通過訓練和支持服務提升家庭成員的人際調適和家政管理能力,改善婚姻和家庭生活質量,增進家庭成員的福利和滿足,使家庭和社會更具凝聚力和活力,實現(xiàn)小康與和諧。
總之,盡管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動,新衍生的、更宏觀的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引起學界更多的研究興趣和重視,家庭研究在學術界被冷落也難免。但體制內(nèi)學術資源的配置缺乏合理兼顧、主流意識形態(tài)把家庭精神文明建設僅歸結為家庭美德教育和倫理建設,以至忽略了家庭學科的理論建構和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問題確實存在。家庭的一些傳統(tǒng)功能如生育、兒童社會化、性規(guī)范和老人贍養(yǎng)等雖在轉型社會發(fā)生了結構性轉移,但所擔負的消釋生存壓力和規(guī)避社會風險減壓器、安全閥以及心理撫慰、情感滿足的功能有所增強,家庭依然是人們遠離塵囂、享受松弛的寧靜港灣和溫馨暖巢,也是構建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之一。家庭在速變社會中具有變動、開放和多元化的特性,同時也面臨經(jīng)濟分化、消費主義、傳統(tǒng)家庭價值的式微、離婚率上升、人口老齡化和艾滋病風險等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zhàn)。因此,亟待有志于家庭學學科建設和家庭服務/干預的理論、教學、和社會工作者的積極投身且碩果累累,希冀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學界重視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家庭研究,期盼體制內(nèi)外各種基金對家庭研究和服務項目的資助,也呼喚著政府家庭視角公共政策的出臺并惠及家庭福利。
展望明天,家庭小舟將沐浴著愛的陽光、迎風劈浪馳向幸福的彼岸!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