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作為全球經濟風向標以及本輪危機爆發(fā)地的美國發(fā)布了一系列數(shù)據(jù),表明經濟已經開始企穩(wěn)。隨著經濟復蘇和通貨膨脹預期的上升,人們開始議論對全球貨幣政策年內是否會“轉向”問題。從各國經濟可能出現(xiàn)反復的具體情況和各國貨幣政策的具體操作分析,全球貨幣政策年內很難“一致轉向”,但是不排除個別國家(其中包括美國)有可能出現(xiàn)貨幣政策的變化。
首先,美國超預期的經濟數(shù)據(jù)反映美國經濟衰退基本結束,底部已經成立,但這并不表明經濟已進入上升通道。
美聯(lián)儲在
但是,經濟最糟糕時期的過去,并不說明經濟已經完全脫離困境,更不等于經濟已經進入上升通道。事實上,美國及世界主要工業(yè)國經濟尚未完全脫離困境,仍然存在反復的可能性。雖然基本不存在繼續(xù)探底的可能。
一是企業(yè)、個人、甚至金融機構的信心的難以很快恢復。一方面,金融危機不僅導致了金融機構的嚴重損失,而且也沉重打擊了個人消費信心和企業(yè)投資信心。在金融市場尚未穩(wěn)定、金融機構仍不健全的情況下,個人消費和企業(yè)投資的增長難以得到很快恢復,從而阻滯了西方經濟復蘇的步伐。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遭到重創(chuàng)后也信心不足。特別是金融機構資本賬戶充實、銀行惜貸問題仍將延續(xù),勢必會影響消費和投資,延緩經濟復蘇的步伐。
二是美國、歐洲、日本三大經濟體的經濟恢復情況差異很大,也存在著反復的可能性。在美國經濟已經觸底并開始緩慢復蘇的時候,歐洲和日本的情況并不一樣。例如,英國央行在最新的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英國經濟衰退程度比原先估計的要嚴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英國經濟前景非常不確定,經濟活動看似雖已企穩(wěn),但復蘇將緩慢乏力。最近,日本央行不僅宣布延長多項本來在9月份到期的緊急融資措施,而且還延續(xù)了當前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
三是國際上各個國家、各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仍然不斷,顯然無法恢復世界整體經濟,因為世界經濟的全面恢復必須是世界貿易的全面恢復。顯然,不管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不管是國內經濟還是國際經濟,恢復及走上上升通道尚需時間。因此,從世界各國經濟已經出現(xiàn)的反復和將要出現(xiàn)的反復判斷,全球貨幣政策年內“轉向”的可能性很小。當然,更不存在一致轉向的可能性。
其次,貨幣政策轉向信號時隱時現(xiàn),但舉步艱難。
一方面,各國貨幣政策似乎也經?!懊堋薄.?/SPAN>8月初澳大利亞央行如期宣布連續(xù)第四個月維持基準利率在3%的半個世紀低點不變,以為經濟復蘇創(chuàng)造寬松條件。但由于澳大利亞央行的聲明中“有意無意”的省略了有關“還有進一步降息空間”的說法,使得市場發(fā)生“聯(lián)想”。這是否預示貨幣政策轉入中性?甚至有經濟學家預計,澳大利亞央行年內可能加息。由于澳大利亞不僅是為數(shù)不多的在本輪危機中避開衰退的發(fā)達經濟體之一,而且澳元又一直是高息貨幣。澳大利亞先啟動加息也是有可能的。
同時,美國的貨幣政策也很微妙。美國財政部日前財政部表示,第三季度發(fā)債規(guī)模將低于此前預期。當然“直接原因”是各家銀行歸還了上百億美元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向政府借得的救助資金。但是,把第三季度計劃舉債4060億美元大幅度減少1090億美元實在也是“太”超預期。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減少?接著的預期是,美聯(lián)儲可能按期終止國債收購——即美聯(lián)儲將現(xiàn)行的國債收購計劃將如期在9月份結束,不會繼續(xù)延長或是增加購買額度。雖然美聯(lián)儲貨幣政策會議重申將繼續(xù)維持利率在低位不變,而不管從主觀還是客觀效果而言,美聯(lián)儲不再繼續(xù)增加國債收購都反映了貨幣政策的“微妙”變化。作為注解,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在最近國會作證時強調,美國經濟已顯露出暫時企穩(wěn)的跡象,但央行仍將在更長時間內維持超寬松貨幣政策。
相比之下,歐洲、日本的央行們就很不樂觀。雖然它們也都將宣布維持利率不變,但對采取進一步寬松措施有很多變數(shù)。歐洲央行在7月初宣布啟動600億歐元的資產擔保債券購買計劃,正式邁上“量化寬松”之路。整個購買計劃為期一年。近日,歐洲央行又宣布維持利率在1.0%的歷史低點不變。英國央行不僅如期維持利率在0.5%的歷史低點不變,而且同時宣布將在現(xiàn)有的債券收購計劃基礎上增加收購500億英鎊,原因是英國經濟衰退的情況比預期嚴重。英國央行意外擴大債券收購的決定表明其認為其經濟前景仍然復蘇緩慢乏力。而日本經濟情況更加困難。日本央行可能不得不將當前接近于零的利率一直維持到2010年。
另一方面,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同樣都難以對付。消費價格是衡量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之一。今年6月和7月份的世界各國價格數(shù)據(jù)都出現(xiàn)了令人擔心的情況。8月初公布的6月份歐元區(qū)PPI同比下跌6.6%,創(chuàng)下歷來最大跌幅。其中,能源價格同比下跌15%,不包括能源和建筑成本的核心PPI同比下跌3.5%,也創(chuàng)下歷來最大跌幅。
同樣,6月份,日本扣除生鮮食品的CPI下跌1.7%,創(chuàng)下歷來最大跌幅。美國7月份也面臨物價持續(xù)下跌的危險。這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未曾經歷過的。但是,如果就此認為,我們僅僅面臨的是通貨緊縮,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一直持續(xù)下去?那就太簡單了。事實上,通貨膨脹預期正在不斷的加強。一是受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回升的速度超過了經濟回升的速度,二是歐美股市回升的速度也遠快于經濟回升的速度。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一樣,是各國央行要認真對付的,而且同樣困難。
因此,從全球貨幣政策年內“轉向”的可能性分析,如果出現(xiàn)通貨膨脹預期過度強烈、或者通貨膨脹預期加強的同時經濟回升又被確立,那么,個別國家央行(包括美聯(lián)儲)極可能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相對而言,通貨膨脹威脅導致的貨幣政策“轉向”要比世界經濟迅速回升所帶來的貨幣政策的“退出”可能性更大。當然,從各國經濟可能出現(xiàn)的反復具體情況和各國貨幣政策的具體操作分析,全球貨幣政策年內很難“一致轉向”,但是不排除個別國家(其中包括美國)有可能出現(xiàn)貨幣政策的變化。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