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計助力中國經濟行穩(wěn)致遠
本報記者 田 川
農民工市民化 不是恩賜是權利
上海財經大學不動產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 陳 杰
供給側改革要抓住“牛鼻子”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季曉東
“三權分置”改革必須構建三大制度支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郭曉鳴
以什么指標考量供給側結構的優(yōu)化程度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fā)展研究所所長 郁鴻勝
美國立憲的司法之維
神華科學技術研究院 畢競悅博士
所有制改革必須堅守憲法底線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李 芳
城市發(fā)展不能一味求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陳 旭 趙 民
城市發(fā)展要構筑互聯(lián)互通機制
清華大學《城市設計》副主編 楊 滔
形而上學并未過時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王 路
多學科開展城市研究是必然趨勢
上海交通大學社會認知與行為科學研究院教授 蔣 宏
大眾藝術品市場正在醞釀新的爆點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 孔少華
“互聯(lián)網+藝術”成為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所 桑子文
美國千禧一代成為政治旁觀者
聶 靜 編譯
《大西洋月刊》:上名牌大學對普通學生是利是弊
熊言志 編譯
《紐約時報》:15美元最低時薪何以成為現(xiàn)實
章志萍 編譯
陌生的肖像
北 京 陳四益
“共同體”如何想象
華東師范大學 王曉葵
艾柯之名,玫瑰之名
廣東財經大學 張廣奎
嚴肅的思想 典雅的學術
新書介紹:《上海法租界史研究》(第一輯)
馬軍、蔣杰主編,2016年3月出版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摘編:蔡 霞)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