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哲學研究所總支參與主辦的“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與學術追思座談會”在上海社科院101會議室舉行。哲學所總支書記、所長方松華研究員帶領所總支及第一、第二支部的部分黨員出席并參加。與會專家及代表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華東師大哲學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大學哲學系、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及上海市哲學學會、《學術月刊》雜志社、《解放日報》等12余家單位的黨組織書記及負責人、知名專家、媒體代表等共計三十余人。此次學習座談會的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陶德麟先生的一生,不僅始終致力于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而且傾注了極大的熱忱和心血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工作,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作出了杰出貢獻。陶德麟先生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優(yōu)良學風、思想境界、理論情懷、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師德等,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我們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深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和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寶貴思想資源。
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指出,在緬懷陶德麟先生的同時,哲學學人應繼承陶先生的思想和遺志,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余源培教授表示,陶德麟先生繼承了中國哲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優(yōu)秀傳統,真正做到了將愛智求真與憂國憂民統一起來。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陳學明教授特別強調了陶德麟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建設的突出貢獻。作為陶德麟先生的首屆博士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馮平教授始終牢記其導師的“你要研究一個真的問題”諄諄教誨,要打破學科界限。上海大學哲學系的王天恩教授回憶了跟隨陶先生學習及走上學術研究的整個過程,他認為陶先生給予的精神傳承,對自己的為人為學影響極為深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陳立新教授指出,陶先生始終高度關注“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問題意識極為敏銳,既富有家國情懷,又有堅定的理論自信,其晚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研究,受到了中央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鄒詩鵬教授談到以陶德麟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開創(chuàng)了整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團結奮進、關愛后生的學界傳統,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思想格局與隊伍基礎。
哲學所總支書記、所長方松華研究員指出,“思想的傳承”是我們今天談追思陶德麟先生的首要問題,陶德麟先生之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主要來源于思想的傳承。作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達的學術助理,陶德麟在李達思想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上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與建構。他進而談到,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思想的力量與學術的傳承在上海也有很好的傳統,復旦大學有陳望道先生和胡曲園先生、華東師大有馮契先生,現在兩所學校都成立了個人紀念館來傳播前輩的事跡。我們上海社會科學院也有自己的思想傳統,如李培南先生、周抗先生的思想與事跡。正是這些這些前輩學者的精深研究和不懈探索,引領了我們后輩學人及黨員的思想成長。其次是陶先生的人品與學養(yǎng),他是有“大德”的學者,也是“通家”,無論書法、詩詞、學問都是一流,為人為學卻十分謙遜,令人高山仰止。老一代的優(yōu)秀學術大家以黨員和學者的雙重身份,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在此緬懷和學習陶德麟先生,是向杰出的老一輩的知識分子黨員學習,學習他們這一代理論和學術工作者的政治覺悟、治學態(tài)度及為人處世;學習他們既富有家國情懷,又有堅定的理論自信。
《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周智強認為陶先生給人最重要的啟發(fā)是:做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決不能僅僅停留于一般的政治正確,也不能停留于書齋,而是一定要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又做到有學術的內涵和深度。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忠教授認為,要特別注重做好陶德麟先生師德、師風的傳承工作,真正結合中國的現實,結合中國本土的問題,闡述本土的理論,做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這是對陶先生最好的紀念。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日明教授認為,陶先生一生“愛智求真”,面向中國現實本身講中國故事,讓馬克思主義講中國話,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孫偉平教授回憶了與陶德麟先生的交往經歷,高度肯定了陶先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毛勒堂教授認為,陶德麟先生給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留下了十分寶貴的財富。要真正做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僅要有綜合性和總體性的視野,而且要有多角度和多學科的視角。《學術月刊》總編輯姜佑福指出,研讀陶先生的著作文章也能讓陶先生的思想和學術變得豐滿。其中,發(fā)表在《學術月刊》2003年第11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一文,是陶先生晚年提綱挈領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議題的重要文獻,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
此次學習座談會是哲學所總支結合人文社科黨員同志的自身學術專長而進行的一次深度思想政治學習,也是落實上級黨組織關于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教育的最新政策和部署要求,扎實推進全體黨員學好歷史、用好歷史的一次重要活動。
陶德麟先生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陶德麟先生祖籍湖北黃岡,1931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2020年5月24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陶德麟先生年輕時曾長期擔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驅人物李達教授的學術研究助手,具體執(zhí)筆毛澤東主席委托李達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綱》,經多年修訂增補,最后定名《唯物辯證法大綱》出版,并于1956年在《哲學研究》撰文批評蘇聯理論專家有關釋文的錯誤,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肯定;陶德麟先生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作出過重大理論貢獻,產生了全國性的重大思想影響,改革開放以后主持編寫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著名教科書,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總論及辯證唯物主義部分副主編;陶德麟先生留下了《中國當代哲學問題探索》《哲學的現實與現實的哲學》《陶德麟文集》等重要著作,曾獲眾多國家級論文和著作獎項,晚年還著力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對此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
在此次學習座談會上,在上海市哲學界的各單位專家的帶領下,哲學所與會的黨員們重溫了陶德麟先生的生平,回顧了從李達先生到陶德麟先生的學術傳承和思想脈絡。不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改革初期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節(jié)點上,都彰顯了李陶二人的思想理論的建樹和創(chuàng)新。他們紛紛表示,各位專家的發(fā)言,從思想導向、學術背景和史料史實的多重角度精確地指出了下一步哲學所全體黨員深化“四史”教育的方向和重點。
此次學習座談會在充分而熱烈的討論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