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的最新要求以及市委黨史學習教育第三巡回指導組的指導意見,結(jié)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榆林市考察時的講話精神,10月12日下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團委與研究生院黨委聯(lián)合舉辦的“學習奮斗百年路,啟航社科新征程”——上海社科院青年黨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第六場在我院社科國際創(chuàng)新基地415報告廳順利舉行。本次活動邀請到我院原副院長、歷史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熊月之作專題宣講。研究生院黨委副書記侯偉東主持。
熊老師以“上海何以成為光明的搖籃”為主題,從城市社會學的角度解讀了上海的紅色文化資源,也從歷史學的角度為在座青年傳授了一節(jié)別開生動的黨課。熊老師提到,“光明的搖籃”出自新華社社論,是毛澤東同志對近代上海紅色文化的綜合評價。他將上海紅色文化特點的綜合概括為“閎”、“深”、“雄”、“奇”,即內(nèi)容豐富、影響深遠、英勇雄壯和奇特奇妙,從“法租界-上海-江南-中國”四重空間的邏輯解答了上海成為“光明的搖籃”的歷史必然性——正是由于當時上海獨特的稟賦因素和制度因素,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應運而生。講座的最后,熊老師與在座的研究生同學們分享了自己關(guān)于治學的想法,他提出,學術(shù)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需要我們在學業(yè)上平衡“?!迸c“通”,做研究要“?!?,但“?!钡谋澈髣t要有“通”的意識作為支撐。
會上,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濤、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陸燁、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昱、《社會科學》編輯李亦婷、2021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吳雨薇和2019級中國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池龍威一一做了分享討論。眾位青年學者在聽完講座后,對熊老師深厚的學術(shù)素養(yǎng)、寬闊的研究視野與深沉的思想力度感到十分欽佩,一致認為熊老師的講解對于他們?nèi)蘸蟮膶W習研究有頗多啟發(fā)借鑒之處。上海有眾多的根據(jù)地,也有極其豐富的紅色資源,如何挖掘并利用好這份獨屬于上海的紅色文化?如何懷揣著這份紅色情懷去傳承偉大的建黨精神?相信在聽完熊老師的講座之后,每一位社科青年都有了屬于自己的答案。
我院青年科研人員、研究生院教工黨員及研究生黨團員共60多人參加了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