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讀書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新形勢下繁榮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的綱領性文件,并特邀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哲學系宗教學系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宗教中國化的基礎理論建構”首席專家張志剛以“宗教中國化研究與世界宗教史規(guī)律”為主題進行輔導講座。本次講座由宗教研究所所長晏可佳研究員主持。
張志剛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引言”、“世界宗教史視野下的學理思考”、“人類文明對話視野下的理論啟示”、“宗教中國化的比較研究”、“扼要的總結”等五個部分。他立足歷史哲學方法論的視角,指出宗教史是世界史研究的深層內容,通過考察世界宗教史上的典型例證,可以明確一個基本命題,即千百年來各大宗教傳統(tǒng)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圍廣為傳播,首要條件在于它們皆能“入鄉(xiāng)隨俗”,扎根并適應于不同的文化、民族、國家和社會,實現(xiàn)其自身的本土化、本地化、本色化、民族化、地域化、處境化、時代化。
張志剛在報告中通過評述著名比較宗教學家尼尼安·斯馬特(Ninian Smart)以世界宗教比較研究的寬廣視野來揭示諸種宗教傳統(tǒng)本土化過程及其生存發(fā)展規(guī)律,指出破除狹隘的宗教觀、認識世界各大宗教傳統(tǒng)的豐富性、多樣性對于我們思索“宗教中國化”與世界宗教史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隨后,他引用當代天主教神哲學家漢斯·昆(Hans Küng)關于“世界宗教對話與人類文明對話”的開放觀念,強調重新反思“宗教本土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他還結合趙樸初“俗語佛緣”與路德“大眾化圣經(jīng)”兩個學術例證,主張從比較研究的學術視野充分認識“要自己翻譯與解釋經(jīng)典”,實屬任何一種外來宗教能否本土化、民族化和處境化即能否真正融入其傳播地的文化、民族與社會的關鍵所系。
張志剛認為,世界宗教史研究視野中的“本土化、本地化、本色化、民族化、地域化、處境化、時代化”等概念,具體就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而論,就是指“宗教中國化”,即諸種宗教扎根于中華大地,融入中華文化傳統(tǒng)、適應中華民族與中國社會的種種情形及其發(fā)展過程。因而,“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研究及其實踐符合世界宗教史所揭示的生存共相與普遍規(guī)律。同時,中國宗教史上有十分豐富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加以提煉總結。
在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宗教研究所各位同仁紛紛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學術興趣,以及院所正在開展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重大專項研究,就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與張志剛進行了交流和討論。最后,晏可佳代表宗教研究所全體同仁對張志剛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衷心感謝,并希望今后有更多機會深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