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思想與聲音在歷史上曾一度被遮蔽與忽略,但她們的作品往往保留了女性思考的痕跡及先鋒性。女性寫作不僅僅對女性有價值,更與整個社會的思考與進步息息相關。2023年9月12日下午,“走在時代前沿的女作家、女詩人”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會議室舉辦,本次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院主辦,國際文化交流與比較文學研究室、城市文化熱點研究工作室、城市詩歌研究工作室、城市與性別書寫工作室、青少年社科研究工作室承辦。
研討會聚焦女作家、女詩人作品思想與形式上的先鋒性,探討女性寫作、認知、情感及藝術創(chuàng)新的時代價值。會議分為“女性與中外文學史”和“當代女性創(chuàng)作”兩大板塊。
在上半場“女性與中外文學史”的發(fā)言研討中,任一鳴研究員在題為《定義前沿:英國女作家文學批評的覺醒與參與》的發(fā)言中指出,只有當女性真正掌握了定義前沿的能力和話語權,女作家、女詩人在前沿的地位才能真正被認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女作家群能夠崛起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她們對文學批評的覺醒和參與,伍爾夫等英國女作家認識到文學作品邁向經典之路上權力政治的身影,提出女性在確立文學價值觀方面應該有自己的聲音。英國女作家對文學批評的覺醒和參與,撼動了長久以來在英國占據霸權地位的男性文學批評傳統(tǒng),打破了文學價值標準的單一性別視角,為女作家開拓了更為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定義前沿,使英國女作家得以被世人認可為走在時代前沿的杰出作家。
李艷麗副研究員在《日本女性作家的可能性——“其他”與鹽野七生》的發(fā)言中指出,日本平安時代的宮廷女官紫式部,不僅創(chuàng)作出日本古代文學的偉大杰作《源氏物語》,其“好色物語”“物哀”的審美情趣也在其后千年間,不斷被延續(xù)。然而在日本文學史上,除了清少納言(《枕草子》)、藤原道綱母(《蜻蛉日記》)、菅原孝標女(《更級日記》)、和泉式部(《和泉式部日記》)等幾位王朝女官的物語和日記文學,幾乎舉不出女性作家的名字;這一現(xiàn)象直至明治二十年以后才有所改變。在當代日本文壇,鹽野七生是值得矚目的一位。1969年以《文藝復興的女人們》起步的鹽野七生,勤耕不輟寫作近50年,出版了《切薩雷·波吉亞抑或是優(yōu)雅的冷酷》《神的代理人》等大約70種作品。文藝復興時期的“慧眼”與“克己”可被視為鹽野七生寫作的關鍵詞。
曹曉華助理研究員在《“詩”“歌”傳統(tǒng)與晚清新女性》的發(fā)言中,指出在啟蒙熱潮的推動下,清末民初文壇“由雅向俗”發(fā)展,在“詩”、“歌”興替過程中,隨著女性活動領域的擴大,女教-詩教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經由雅俗兼?zhèn)涞膶W堂樂歌過渡,生發(fā)出大量以女性解放為主題的改良時調和白話歌本。近代女性寫作主體在文壇嬗變中逐漸形成,成為一百多年來現(xiàn)當代女性寫作的精神原點。
張晴柔助理研究員在題為《楊芬若<綰春樓詩話>及民國婦女詩話新變》的發(fā)言中,介紹了民國第一部由女作家創(chuàng)作的詩話《綰春樓詩話》及其作者楊芬若,指出該詩話既延續(xù)了清代閨秀詩話的風流余韻,又體現(xiàn)出新女性的精神風貌,為民國諸多女性詩話奠定了關心時事、弘揚愛國的基調。此后1930年代的女性詩話宣傳支持國貨,1940年代的女性詩話鼓勵從軍報國,都體現(xiàn)出女詩人對政治的關注度與參與度的上升;與此同時,這些女性詩話也呈現(xiàn)出新舊交織的雙重思想。
在下半場“當代女性創(chuàng)作”的發(fā)言討論中,詩人、詩歌活動策展人張瑞燕在《“被時間推出時間的‘她們’”——中國當代女詩人創(chuàng)作漫談》的發(fā)言中,通過對中國當代女詩人群像的展示,分析了她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及其作品所涉及的重大主題和核心價值。她指出,女詩人不同于一般女性作家,是較為特殊的群體,她們的創(chuàng)作往往和她們的個體生命息息相關,有著各自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和獨特的詩歌密碼。情感是中國當代女詩人創(chuàng)作中的核心主題,她們的作品充分展示了當代女性詩人在面對親情、愛情、友情等情感主題時的倫理道德表現(xiàn)。時間也是當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另一重大主題,時間所代表的一切生命歷程,在她們的創(chuàng)作中都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90后、00后等新一代女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和審美表現(xiàn)上有新的突破,她們努力將詩歌藝術進行多元化、視覺化呈現(xiàn)。
賈艷艷副研究員在題為《近年上海女作家的城市書寫》的發(fā)言中,介紹了以王安憶、唐穎、潘向黎、周嘉寧、張怡微、薛舒、滕肖瀾、王占黑為代表的不同代際的上海女作家近年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認為她們的寫作構成了當下“文學上?!蹦酥琳麄€“城市文學”亮眼的風景。她們的創(chuàng)作普遍以鮮活尖銳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書寫普通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困境,在向讀者呈現(xiàn)“大歷史”與“小歷史”的相互交疊的同時,對個人與城市、時代、社會及歷史之間進行了更為廣泛與深入的連接??绲赜?、跨文化的寫作,令她們的城市書寫呈現(xiàn)了更為豐富的城市經驗與更為開闊的城市詩學;城市空間的新形態(tài),或也預示著在城市空間中重建或開辟精神家園的新的可能。
任明副研究員在題為《托卡爾丘克與<最后的故事>》的發(fā)言中,介紹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創(chuàng)作歷程與創(chuàng)作思想,并以其最新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的小說《最后的故事》為例,分析托卡爾丘克作為當代女性作家的優(yōu)秀代表,對人性與現(xiàn)代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對生死問題的探究?!蹲詈蟮墓适隆吠ㄟ^講述母女三代的不同命運與情感,刻畫人類情感與愛的能力漸趨荒蕪的圖景,對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機制提出思考與質疑,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女性對自身及人類命運進行深刻反思的能力。
文學所副所長鄭崇選研究員在會議致辭中表示,無論古今中外,女性在人類發(fā)展的各項事業(yè)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不應該被忽略與抹殺,也值得有心人加以發(fā)掘,將女性在歷史上的貢獻及所作出的成就呈現(xiàn)給后人,激勵新一代女性奮勇向前。女科研人員的學術成就也應該得到進一步的肯定與推廣,今天的會議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本次會議由任明副研究員和李匯川助理研究員主持。
來源:文匯網 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