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是美國OpenAI公司繼基于文字的GPT系列、基于圖像的DALL·E之后,以視頻為核心的虛擬生成技術(shù)。它能夠根據(jù)一段文本生成長達60秒的視頻,且逼真程度不遜色于真人實拍,給業(yè)界帶來了不小的震撼。
人工智能之所以越來越強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巨大的運算能力。智能程序根據(jù)用戶需求在非常短的時間里分析海量數(shù)據(jù)后生成與之契合的內(nèi)容,在極致度上遠遠超出個體人力所達。借由人工智能,人們得以體驗到與自身生命時長比例非常懸殊的境域。好比有了超光速移動器,光年就成為一種常規(guī)距離。而且,人工智能的迭代越來越緊促,在可預期的未來會有更多的大模型出現(xiàn),并向世人開放??梢哉f,“心想”即刻“事成”的時代,由于人工智能的加入將更快到來。
當全世界都在憧憬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變革時,也不得不承認人類在創(chuàng)造幫手的同時,又塑造了一個強大的對手。我們是否已經(jīng)準備好了?
提到“人工”一詞,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與之相對的“天然”或者“自然”。就生活經(jīng)驗來說,時常是以“人工”襯托“天然”的珍貴和不易,“人工”極力模仿“天然”以獲取自身的價值。諸如“幾可亂真”“巧奪天工”“渾然天成”之類的詞,充滿了對“天成之物”的崇敬。但嚴格來說,人們真正贊賞的既不是未經(jīng)修整的“天然”,也不是無所不能的機器制作,而是更出色的“人工”——凝聚勝人一籌智慧的創(chuàng)造。
然而,人工智能似乎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個與“天然”比肩的虛擬世界?!吧伞北緛硎怯勺匀换蛘呷藖硗瓿桑F(xiàn)在突然出現(xiàn)了另一個原創(chuàng)者,它可以模擬人類能認知到的整體自然,卻不需要實體支持。由此,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從單邊提升為三邊:“天然”巋然不動,人工智能通過只字片語的描述就能讓人類夢“象”成真?!袄斫狻焙汀霸忈尅北緛硎怯扇祟愑|發(fā)的行為,現(xiàn)在卻可以由另一個主體完成,并能夠給人類提供啟發(fā)、借鑒乃至震撼。
“模擬”直逼真實之作。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比“人工”做得更快、更好,有時還好得出乎預料。這迫使純粹的“人工”從“最佳”降格為“選項”。那些專注于追求極限的藝術(shù)家會先一步覺察到這種狀況,隨之而來的恐怕不僅是“侵權(quán)”“失業(yè)”。真實性的定義,可能也會從“事實是否如此”轉(zhuǎn)變?yōu)椤笆录欠裾鎸嵈嬖凇薄?/span>
機遇總是與風險相伴而來。“人工”的意義,由于人工智能的迅速發(fā)展正在發(fā)生微妙的轉(zhuǎn)變:它逐步向“天然”靠攏,并與之共同代表著現(xiàn)實存在。擅長創(chuàng)造虛擬世界的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作為工具的人力,但不應該也不可能取代作為目的的人。它開始于人的自然表達,終結(jié)于人的實際感受。這個“因人而生”的閉環(huán),如果擺脫了實體的維度,將淪為空談。
再強大的人工智能也無法判定自身的價值。它雖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前一個知道是指通過訓練知道文本的意思,后一個不知道是因為它無法進入意義世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對褒獎和貶鄙無動于衷,因為它不知道這些意味著什么,而是趕赴下一個指令。它不會拒絕人類提出的指令,依舊竭其所能地傾囊回答。但人會拒絕,因為人在實體世界中獲得意義。
人工智能的介入,深化了人與自然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可以通過審視鏡中的自身活動,看到原來看不到的地方、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能性,從而保持優(yōu)勢、改善缺陷,更好地理解世界與自身,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實在“萬變”,但萬變不離“實在”。
從這個邏輯來推論,Sora所帶來的挑戰(zhàn)不是取人類而代之,而是激發(fā)更高層次、更豐富的人類智慧,包括引導人工智能的洞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包括不被虛擬世界吞噬的道德力。人工智能會越來越強大,因為人類智慧越來越強大。
來源:解放日報,日期:2024-02-27
作者:劉舫,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