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diào),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
比如,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力。
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力,需破除“代理主義”和“包辦主義”,避免“社區(qū)全包、居民不動”的現(xiàn)象。
從價值引領來講,應建立雙向互動的機制,保障群眾的有序參與。價值引領不是單向的灌輸,而要建立在雙向互動的基礎上。在宣傳教育方式上,需克服內(nèi)容枯燥單一、“一張展板打天下”的工作方式。
從激勵機制而言,可采取召集多元主體、需求導向的議題搜集、項目驅動的工作法等,構建開放包容的參與體系。
又如,拓展基層治理參與渠道。
上海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在城市基層治理上不斷創(chuàng)新參與方式。除了基層選舉之外,還設立人大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兩代表一委員”站點、人民意見征集制度、各級政府門戶網(wǎng)站建議征集專區(qū)、12345市民熱線、街區(qū)議事廳、社區(qū)聯(lián)席會議、居民代表會議等,讓人民群眾能夠廣泛參與城市治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治理不能基于精英主義立場,更不能以資本為中心。人民在城市建設中擁有主體性地位,發(fā)揮主動性作用。要尊重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鼓勵人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基層治理,讓發(fā)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
來源:解放日報,日期:2024-10-29
作者:李佳佳,上海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唐朗詩,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