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三级片,性色精品在线网站,国产很爽的超薄丝袜脚交视频,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專家視點

熊月之:近代中國五波留學熱潮,影響之廣泛為世界之最

日期:2024/12/03|點擊:332

一部中國近代留學史,大半部與上海有關(guān)。無論是留學歐洲,還是美國、日本、蘇俄,近代中國的留學生大多從上海出發(fā)。無論是出國學習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還是工程技術(shù)、管理科學,歸國后很多也留在上海發(fā)展。

「辛苦治學忠心報國」

近代以來,留學運動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展開。論規(guī)模之宏大、人數(shù)之眾多、地域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應當說以中國為最。以目的地而論,可分美國、日本、蘇俄與西歐。以路徑而論,可分政府主導與民間主導兩大類:政府主導包括官派公費、庚款留學等,民間主導包括私人自費、企業(yè)或富人資助、黨派組織、勤工儉學等。

近代中國的第一波留學熱潮,出現(xiàn)在洋務運動時期。1872年至1875年,由容閎倡議,曾國藩、李鴻章鼎力支持,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1876年,李鴻章奏準由福建船廠學生及藝徒30名赴英法兩國,學習制造與駕駛。1881年,李鴻章又奏準一些船廠學生赴英法學習。

近代中國的第二波留學熱潮,始于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被蕞爾島國日本打敗,令舉國震驚。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一條重要經(jīng)驗,是對外大量派遣留學生。日本與中國,情勢相類,風俗相近,路近費省,向日本派遣留學生逐漸成為朝野共識。1896年,清政府向日本派遣首批留學生13名,各省也陸續(xù)派遣學生赴日。庚子事變后,清政府廣開新政,獎勵工商,廢除科舉,并宣示預備立憲,各種官派留日、自費留日風起云涌。此后,鑒于留而不學、魚龍混雜等問題,中日兩國政府聯(lián)手對留學資格、招生學校作出限制,留日勢頭有所遏抑。即使如此,到1909年,中國留日學生仍有3000多人。估計清末十余年間,中國留日學生總數(shù)在2萬人以上。

近代中國的第三波留學熱潮,持續(xù)時間較長。鑒于大批中國學生留日,美國感到必須與之爭奪中國留學資源,以擴大美國對中國的影響。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議案,決定將1000多萬美元的庚子賠款還給中國,作為中國向美國派遣留學生的經(jīng)費。翌年,清政府成立游美學務處,于1909年、1910年和1911年分三批招考留學生。第一批錄取金邦正、梅貽琦等47人,第二批錄取趙元任、胡適等70人,第三批錄取梅光迪、張福運等63人,共180名學生,年齡在20歲上下。1911年,作為留美預科的清華學堂正式成立。1925年,中國在美留學生總數(shù)達2500人。以后有所起伏,但整體保持上揚態(tài)勢。

近代中國的第四波留學熱潮,是留法勤工儉學。出洋留學,費用昂貴,并非普通家庭所能承擔。當時,考取官費留學者大多出自蘇浙等地富庶人家。有鑒于此,李石曾、蔡元培等留歐先行人士,發(fā)起組織留法儉學會,鼓勵國內(nèi)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一邊打工,一邊求學。對此,法國政府表示熱誠歡迎,積極予以配合。從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89人啟程離滬,到1921年11月13日104名勤工儉學生被遣返回國,前后不到3年時間,先后有近2000名中國青年抵達法國。他們來自全國19個省份,以四川(472人)、湖南(356人)人數(shù)最多,包括蔡和森、向警予、鄧小平、聶榮臻、陳毅、趙世炎、王若飛等。以勤工儉學方式出國留學是一大創(chuàng)舉,使留學人選從沿海擴展到內(nèi)地、從富庶家庭擴展到貧寒子弟,也加深了內(nèi)地進步青年與上海這座沿海大都市的聯(lián)系。

近代中國的第五波留學熱潮,是留學蘇俄。共產(chǎn)國際高度重視在遠東各國培養(yǎng)領(lǐng)導干部。1921年4月,蘇俄在莫斯科成立東方勞動者共產(chǎn)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設國內(nèi)班和外國班,外國班分中國班、日本班、朝鮮班、伊朗班等。1921年,中國班學生有36人;到1923年,增加至52人。他們可分為兩個來源:一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選送,如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羅亦農(nóng)、汪壽華等;二是留法勤工儉學生轉(zhuǎn)道而來,如趙世炎、王若飛、劉伯堅、陳延年、陳喬年、聶榮臻、李富春、蔡暢等。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成功。1925年,蘇聯(lián)在莫斯科建立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簡稱中山大學),招收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骨干入學。鄧小平、蔣經(jīng)國等人都是中山大學的學生。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國民黨停止選送學生留蘇,中山大學的國民黨學生也撤回中國。1928年,東方大學中國班并入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改名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直至1930年秋停辦。

與政府選派、政黨組織成規(guī)模的留學相一致,民間留學也很發(fā)達。從清初到鴉片戰(zhàn)爭前,陸續(xù)有零星的中國人西航歐洲,留學教廷所在地梵蒂岡。鴉片戰(zhàn)爭后,這一留學通路仍在延展。1847年,容閎、黃勝、黃寬等3人隨美國人鮑留云(一譯布朗)赴美留學,一舉開啟近代中國民間留學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留學規(guī)模不斷壯大,目的地更為多元。如顏永京1854年赴美,留學俄亥俄州建陽學院;舒高第1859年赴美,后獲醫(yī)學博士學位;何啟1872年赴英留學,后獲醫(yī)學碩士學位;辜鴻銘自1873年起先后留學英國、德國,獲博士學位;伍廷芳1874年留學英國,后獲法學博士學位;1881年起,宋耀如在美國圣三一學院等多所學校留學。

甲午戰(zhàn)爭以后,特別是興辦新政以后,民間留學人數(shù)急遽增多。以留日學生而論,自費生大體占40%—50%。民國時期,民間留學更勝于前。據(jù)1924年《留美學生錄》統(tǒng)計,在留美的1637名學生中,自費為1075人。有“棉紡大王”之稱的資本家穆藕初曾資助羅家倫等5人留學,有“煙草大王”之稱的簡照南曾連續(xù)3年資助37名學生留學,周恩來留學法國的經(jīng)費則來自南開大學的“范孫獎學金”。

近代中國留學歐美與日本、蘇俄等地的總?cè)藬?shù),累計超過10萬人,其規(guī)模之宏大與影響之廣泛、深邃、久遠,均為同時代世界之最。一波又一波的留學熱潮時起時伏,但總體上呼嘯向前。這是中華民族覺醒的表現(xiàn),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如此眾多的留學生,就個體而言,其成就與表現(xiàn)自然千差萬別、形態(tài)各異,但作為整體,則有鮮明的共同特點:

一方面,崇高的愛國精神。留學生遠離祖國、辛苦治學,學成以后忠心報國。容閎學成后不愿留在美國發(fā)展、不愿意當傳教士,回國后也不愿做買辦,而是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路上,并有力推動晚清官派留學起步。這是成千上萬留學生學成報國的典范。至于李大釗、周恩來、鄧小平等一大批共產(chǎn)主義者留學報國的事跡,我們早已耳熟能詳。

另一方面,杰出的專業(yè)成就。1926年,舒新城便說過:中國高等教育界之人員,十分之九以上為留學生。1931年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錄》,收錄教育界名人1103位。其中,留學出身的904人,占82%。“高等以上學校之科學教師,更無一非留學生?!?948年評選的第一批院士,經(jīng)反復篩選,最后入選81人,接受過留學教育的77人;沒有留學經(jīng)歷而入選院士的僅4人,全在人文組。

“留住我的恰恰是上?!薄?/span>

梳理近代中國留學史,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相當多的留學生與上海有關(guān)聯(lián)。他們絕大多數(shù)從上海出發(fā),也經(jīng)上海歸國。這是因為上海很早就成為中國的遠洋交通樞紐、遠洋客運中心。上海位于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長江東流入海的終點,航運優(yōu)勢無可比擬。內(nèi)河航運方面,到19世紀末,從上海到重慶全線通航輪船,極大地便利了長江流域有志留學的青年向上海流動。遠洋航運方面,航行到歐洲、美洲、澳大利亞及南洋的輪船,大多數(shù)經(jīng)過上海與香港。就航運距離而論,從上海出發(fā)到西歐與美國的一些主要港口大約相等。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搶先開通了到上海的遠洋航線。1844年,有44艘次外國商船進入上海港。1845年,美國商船駛?cè)肷虾8郏瑢⒚绹翙M濱的航線延伸至上海。1849年,進入上海港的外國商船達133艘次。1850年,大英輪船公司開辟香港至上海的航線。此后,法國、德國、日本的商船也開辟了至上海的遠洋或近洋航線。

1873年,中國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yè)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派船航行日本、美國、東南亞和西歐等地,運貨載客。到20世紀20年代,上海成為世界級著名客運港口。從上海直達倫敦、馬賽、漢堡、新加坡、舊金山、西雅圖、溫哥華、檀香山、神戶的航線,都有定期客輪,且每條航線有好幾家輪船公司經(jīng)營。

與航線發(fā)達、航班眾多相適應,上海港碼頭建設不斷發(fā)展。到1870年,虹口境內(nèi)黃浦江岸建有匯源、怡和、旗記、伯維船塢、順泰、海津關(guān)、同孚、虹口、耶松船塢、耶松船廠、寶順、仁記等十幾個外商碼頭和船廠。到20世紀初,上海港有5個碼頭可??繃H客船,分別是公和祥碼頭、太古碼頭、日本郵船會社三菱碼頭、亨寶洋行碼頭與寶隆洋行碼頭,虹口沿黃浦江地帶成為繁忙的外洋客運中心。

出國留學是一項牽涉面眾多的復雜工程,除了輪船、碼頭等硬件設施,還有管理、服務等許多軟件需求。特別是留學預備工作,如出國前的培訓、出國手續(xù)辦理、服裝置辦與信息咨詢等,都對離岸城市有所要求。近代上海在這些方面都在國內(nèi)領(lǐng)先。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派幼童留學美國。這些幼童就籍貫而言,廣東籍84人,江蘇籍21人,浙江、安徽、福建、山東籍各有1到8人不等,廣東籍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從航行距離考慮,從香港出發(fā)最合理,彼時香港亦有通往美國的航線。但這四批學生都是從上海出發(fā)的,原因就在于當時的留學不同于簡單的跨國旅行,不是買了船票、提了行李就可登船出發(fā),事先還要有出國培訓,包括中英文強化訓練、官府訓話、外國禮儀須知等教育。為此,清政府在上海設立西學局,建立出洋預備學校,聘請專門教師負責此事。相關(guān)章程規(guī)定:無事不準出門游蕩,擅行私出三次者即除名撤退,爭鬧喧嘩、不守學規(guī)、慢視教令、屢誡不改者亦予以除名。同時,在預備學校里,讀書時間多,游戲時間少?!皩W校監(jiān)督是一位‘暴君’,他力主體罰,而且嚴格執(zhí)行。但多少年后,幼童們?nèi)匀粦涯钏?,他們恐懼他手上的竹板,但是他強迫大家讀寫中文,在幼童回國后,都能致用不誤?!憋@然,要連續(xù)幾年實施這樣的出國前培訓教育,對離岸城市的師資質(zhì)量、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出國培訓這類工作,不光官派留學需要,有些民間自費留學也同樣需要。鄒容在1901年秋自四川赴日本自費留學,便是先在上海停留,進入江南制造局附設的廣方言館補習日語。那時,上海外語培訓班多如米鋪,英、日、法語均有,后又增添俄語,日校、夜校均有,費用也不貴,很多人都是先在外語培訓班打下一定的語言基礎(chǔ)后再出國留學的。最典型的是穆藕初,赴美國留學時已34歲,此前的英文基礎(chǔ)就是在外語培訓班打下的。

當時,上海還有很多為留學服務的專門機構(gòu)。比如,留學美國的護照,晚清時由上海道臺衙門辦理。申請護照,大約出發(fā)前一個月,可以前往辦理;其他地方的省級海關(guān)衙門也可申請,卻不如上海高效、方便。申請護照的費用,墨洋10元至24元不等,如能找到署內(nèi)熟人,還可便宜一些,最便宜的只需不到6元。領(lǐng)取護照前,需改換西裝,上海西裝店很多;需附近照3張,上海照相館也很多。購買到美國的船票有講究,清末上海只有協(xié)隆洋行一家經(jīng)理,地址在外灘花旗銀行隔壁,需事先選好船期和艙位。到舊金山的票價,一等艙45英鎊;特別三等艙,20英鎊;三等艙,10英鎊。如近期有傳染病流行,申請人還須經(jīng)美國在滬的專門醫(yī)生檢疫,給予無傳染病的憑單,方可成行。此美國在滬醫(yī)生,住在近外白渡橋橋堍的四川路49號。至于出國所需備的各種用品,包括襯衣、皮鞋、領(lǐng)帶、帽子、毛巾、剃刀之類,南京路近泥城橋有幾家專門商店可供選購,相當方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輪船起航前幾天,要不時打聽開船準確信息,有時因為要避開臺風影響,輪船會延期起航。

至于赴法勤工儉學,準備工作難度更高,那是自費與組織相結(jié)合,即經(jīng)費由各人自己負擔,但報名、簽證、聯(lián)系船票等事宜由華法教育會在各地的分會具體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籍貫以四川、湖南二省最多,都是先從家鄉(xiāng)到成都或長沙等地集中,再會聚上海一起出發(fā)。彼時,虹口碼頭附近的客棧生意興隆,一些學校和居民家中也會住滿候船學生與送行親友。每逢大批赴法學生來滬,或者留學生乘船出發(fā),上海各界特別是各地寓滬同鄉(xiāng)組織都會舉行隆重的歡迎會或送別會。留學生在黃浦碼頭登輪起航時,碼頭上車馬紛紜,送行者絡繹于道,蔚為壯觀。

難計其數(shù)的留學生學得現(xiàn)代知識后,返棹還鄉(xiāng),報效祖國。放眼望去,既能發(fā)揮所學知識,盡其所學,又能過上與留洋時相差無多的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大概上海最為理想。近代上海是多功能經(jīng)濟中心(貿(mào)易、金融、工業(yè)、商業(yè)、旅游、郵電等)、多領(lǐng)域文化中心(教育、科學、文學、藝術(shù)、新聞、出版等),也是中國與外國文化交流的樞紐,對于從外國歸來的留學人才吸引力巨大。誠如自法國留學歸來的、曾翻譯都德《娜拉女郎》和司湯達《紅與黑》的四川人羅玉君所言:“有地方放下我的書桌,有地方出版我的譯著,有年長的年輕的讀者喜歡我的書、珍藏我的書,那地方就是我眷戀的……巴黎留不住我,歐洲留不住我……留住我的恰恰是上海。”

 

來源:上觀新聞,2024-12-01

作者:熊月之,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文字:|圖片:|編輯:

最新

熱門

返回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