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夕陽下的羅馬古城依舊壯麗。滄桑的廢墟、雄偉的教堂、古樸的街道,與意大利傘松在余暉中交相輝映,構成一幅深厚而雄渾的歷史畫卷。
據(jù)意大利國家廣播電視臺新聞網(wǎng)2025年7月28日的報道,2024年羅馬全年累計游客達5140萬人次,創(chuàng)歷史紀錄。其中國際游客近四千萬,同比增長22%,東亞地區(qū)游客增幅最為顯著,達52%。
自電影《羅馬假日》風靡一時至今,羅馬對游客的吸引力歷久不衰。漫步古城,仿佛穿梭于兩千年的西方文明長河。這座城市匯聚了古代羅馬、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歷史遺跡,堪稱西方文明的縮影。被譽為“永恒之城”的羅馬,歷史上屢經(jīng)劫難,卻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吸納與融合不同文明,自我更新,不斷煥發(fā)新的生機。
傳說中的城市與美神的后裔
羅馬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齊奧大區(qū),坐落于臺伯河下游平原,是意大利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也是歐盟第四大人口城市。
最初的羅馬建于臺伯河東岸的七座山丘之上——即“羅馬七丘”。傳說中,羅穆路斯(Romulus)于公元前753年在此建城,羅馬(Roma)由此得名。
據(jù)傳,羅穆路斯是公主西爾維婭與戰(zhàn)神馬爾斯的兒子,而西爾維婭的父親是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后裔,埃涅阿斯則為特洛伊王子安喀塞斯與美神維納斯之子。維吉爾在《埃涅阿斯紀》中系統(tǒng)敘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淪陷后漂泊至意大利、成為羅馬人祖先的故事,奠定了這一傳說的權威地位。
關于羅馬建城者及其神話祖先的敘事,體現(xiàn)了羅馬早期的民族精神與自我認知,并顯示出其對希臘文明的吸收與融合。在羅馬神話中,馬爾斯原為農(nóng)業(yè)之神,在融合希臘神話后亦成為戰(zhàn)神。但他并非希臘戰(zhàn)神阿瑞斯般象征暴力與血腥,而是代表保衛(wèi)國家的軍事力量、紀律與勝利,因此被尊為羅馬的民族之父。同時,羅馬人將祖先追溯至美神維納斯,旨在為其新興霸權賦予“古老而神圣”的合法性;選擇與希臘敵對的英雄埃涅阿斯并進行羅馬化改造,則體現(xiàn)出一種文化上的超越意識。
博采眾長的古代羅馬遺跡
穿梭于臺伯河東岸的羅馬古城,隨處可見古代羅馬對希臘及伊特魯里亞等文明的融合。萬神殿前方巨大的科林斯柱廊與后方羅馬穹頂?shù)暮陚ソY合,是希羅建筑融合的典范??ɡɡ龅谋邶愌b飾華麗精致,透出希臘藝術的印記。帕拉丁山上的宮殿雖為羅馬形制,但其柱廊、裝飾與壁畫廣泛吸收希臘元素。
斗獸場不同層分別采用多立克、愛奧尼與科林斯柱式裝飾,與厚重的羅馬拱券結構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讓古羅馬人癡迷的人獸搏斗可能受伊特魯里亞文化影響,而斗獸場不僅是競技場,更是展示羅馬權力、財富與武功的舞臺。天氣惡劣時,場地可由巨大天棚覆蓋,天棚由船隊操作,也可用于模擬海戰(zhàn),以展現(xiàn)羅馬軍力之輝煌。
古代羅馬人生活在南部希臘人與北部伊特魯里亞人的夾縫中,卻最終超越兩者,締造了橫跨歐亞非、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的羅馬帝國。建于2世紀的圖拉真紀念柱至今屹立于羅馬國家大道盡頭,它將埃及的巨柱規(guī)模、希臘的柱式美學與羅馬的敘事浮雕、陵墓功能(安放圖拉真夫婦骨灰)及觀景設計(柱內(nèi)螺旋樓梯可達柱頂)完美融合,是古羅馬鼎盛時期國力、工程與藝術創(chuàng)新的集中體現(xiàn)。
中世紀的獨特烙印
同文藝復興時期的宏偉廣場與教堂相比,許多人會遺忘中世紀(約500-1500年)對這座城市的影響。然而,作為天主教的信仰中心與精神首都,羅馬見證了西方文明將兩希文明(希臘文明和希伯來的猶太教文明)融入自己的血脈中,發(fā)展出世界性的一神教。而成為世界性宗教的企圖,也讓羅馬的中世紀建筑具有異國的文明光彩。
中世紀印記雖不如古羅馬遺跡顯眼,卻遍布羅馬街巷。真理之口所在的科斯美汀圣母教堂是中世紀兼容兩希文明的建筑典范。該教堂初建于6世紀,其鐘樓為12世紀所建,是羅馬現(xiàn)存最高的中世紀鐘樓。教堂最初為講希臘語的教徒服務,為適應東正教禮儀與習俗,采用科林斯圓柱與拜占庭風格鑲嵌畫裝飾。如今,它主要服務于希臘天主教社區(qū),仍保留東方禮儀。
除了收藏中世紀宗教藝術品與用具的梵蒂岡、卡比托利歐與拉特蘭等博物館,許多羅馬教堂仍存有中世紀藝術創(chuàng)作。古圣母教堂位于羅馬廣場中心,與周圍雄偉的廢墟形成鮮明對比,內(nèi)部保存大量6-9世紀的拜占庭風格壁畫,是了解希臘壁畫在羅馬發(fā)展的重要遺跡。
穿過臺伯河,便來到最具中世紀風貌的特拉斯特維雷區(qū)(Trastevere),其名意為“臺伯河對岸”。位于臺伯河西岸、賈尼科洛山腳下的這一區(qū)域,在古羅馬時期便是平民聚居區(qū)。中世紀時,這里更是平民、工匠與外來社群(如熱那亞、撒丁島水手)的聚集地,形成了開放包容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上,當?shù)鼐用癯W砸暈椤罢嬲牧_馬人”。
羅馬的中世紀街道狹窄彎曲,宛如迷宮,據(jù)說是因平民防御需求自然形成。走在特拉斯特維雷的斯卡拉街,鵝卵石路面、彩色外墻、小酒館與手工作坊撲面而來,充滿中世紀的市井氣息。如今,這里仍是體驗羅馬本地生活的最佳場所。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再造輝煌
文藝復興并非憑空降臨,它如一位睿智的建筑師,在古羅馬的廢墟與中世紀的肌理上,吸納希臘的古典靈魂,再造恢宏而和諧的城市。15世紀末,為重塑教廷權威與天主教中心地位,歷任教宗大規(guī)模贊助藝術,吸引頂尖藝術家匯聚于此,開啟了持續(xù)至17世紀的城市重建運動。
布拉曼特的古典理想、米開朗琪羅的磅礴力量、拉斐爾的和諧美感,以及眾多藝術家的共同努力,重塑了羅馬的城市公共空間。寬闊筆直的大街以透視法強化深遠感與視覺沖擊。人民廣場的對稱布局,以古典理性秩序取代了中世紀的雜亂,成為通往古城的入口,展現(xiàn)出以規(guī)劃駕馭空間的自信。
作為羅馬政治象征的卡比托利歐廣場(米開朗琪羅設計),采用梯形布局,將頹敗的市政空間轉變?yōu)楹椭C有序的藝術杰作。從卡比托利歐山沿大臺階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世紀的元老宮,兩側分別為中世紀的保守宮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新宮,廣場中央屹立著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青銅雕像(2世紀原作的復制品),仿佛幾步就能跨越三個時代。
相比文藝復興的理性與和諧,巴洛克時期的羅馬建筑、雕塑與藝術作品(17-18世紀)更注重感官體驗、宗教激情與動態(tài)景象。貝尼尼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青銅華蓋,由四根飾有葡萄藤與橄欖枝的螺旋柱支撐,充滿華麗與動感;圣彼得廣場的橢圓形柱廊如張開的雙臂,擁抱世界各地的來訪者。此外,特雷維噴泉(許愿池)、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西班牙階梯與破船噴泉以及圣天使橋雕塑,皆是巴洛克藝術的杰作與今日羅馬的地標。收藏貝尼尼、卡拉瓦喬等作品的博爾蓋塞美術館,已成為最熱門的藝術圣地。十幾年前,筆者常在此流連,而今卻需提前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預約方能一睹風采。
古城新貌,永恒之城何去何從
今日的羅馬街巷,腳下是兩千多年的文明層疊與交融。這座城市雖曾屢遭劫難,卻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吸納異域文明,融入自身血液,創(chuàng)造歷久彌新的輝煌。
2025年,羅馬將迎來史上最大客流量,全球信徒將涌入?yún)⑴c天主教五十年一遇的禧年圣事。自2022年起以“復興羅馬”為理念,意大利國家復蘇與韌性計劃(PNRR)及歐盟資金投入超130億歐元,啟動600多項城市更新,涉及街道廣場改造、交通優(yōu)化、公園與步行空間提升等。該項目預計將持續(xù)到2026年。
根據(jù)國際權威咨詢機構瑞信(Resonance Consultancy)發(fā)布的《2025世界最佳城市》報告,羅馬排名從第11位升至第6位,表明其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生活便捷性與游客體驗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羅馬的未來,值得我們期待。
來源:上觀新聞,2025-09-11
作者:趙琦,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