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發(fā)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動落實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間有關重要論述的節(jié)錄。
作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圍繞這一理念逐漸發(fā)展而來的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既是中國崛起在外交領域的客觀反映,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的根本指南。為深入學習習近平外交思想,院黨委宣傳部聯合上海宣傳通訊、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組織專家撰文,供讀者學習參考。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理念,呼吁尊重文明多樣性、弘揚共同價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2024年6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決議,宣布每年6月10日為“文明對話國際日”,這是全球文明倡議從理念走向實踐的重要一步,表明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契合了時代潮流,順應了各國人民推動文明互鑒、加強文明對話、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普遍心愿。作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全球文明倡議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在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急劇變化、地區(qū)安全形勢日趨緊張、多重挑戰(zhàn)和危機交織疊加的當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和世界意義。
傳統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傾向于從大國實力、地緣政治等角度觀察世界,體現出西方國家強烈的排他性思維。例如,以“西方中心論”為核心的文明觀,將西方的歷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視為文明的唯一評判標準;美國學者薩繆爾·亨廷頓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文明沖突論”,預言文明沖突將成為未來國際沖突的主要形式;等等。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治理的多重困境,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突破了“歷史終結論”“西方中心論”“文明沖突論”等論調的狹隘觀點,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推動文明和平發(fā)展與交流互鑒貢獻了東方智慧。
為國際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表達提供新視角
全球文明倡議認為,文明遵循一種多元、動態(tài)的發(fā)展路徑,并不存在所謂的“終點”。世界各國有不同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各自處于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文明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正確的文明觀是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在面對分歧和沖突時,應采取平等對話的方式求同存異,不同文明在相遇和互動時,都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互鑒。
全球文明倡議既與中華文明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核心要義一脈相承,又同《聯合國憲章》所強調的主權平等、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的原則高度契合,為國際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表達,為國與國相處之道、解決全球性沖突和挑戰(zhàn)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視角。
反對“西方中心論”,主張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
全球文明倡議反對“西方中心論”視西方價值觀、西方政治經濟發(fā)展模式為樣板的話語理念,主張充分尊重各文明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尋求更加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發(fā)展路徑,倡導各國通過多邊機制和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
全球文明倡議主張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反對將某一種文明模式強加于人,倡議將人類文明置于一個“互鑒而非對抗”的框架中,鼓勵各國從彼此的文化、文學、藝術、哲學中尋找共鳴、促進相互理解和認同。中國通過近幾十年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實踐及突出成就,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可供借鑒和參考的發(fā)展模式和范式選擇。
為解決文明沖突對立提供新的解決路徑
全球文明倡議為解決“文明沖突論”所預設的文明沖突對立提供了新的解決路徑。當前,鼓噪“文明優(yōu)劣論”“文明沖突論”“制度對抗論”的聲音仍然存在,并引申出“修昔底德陷阱”“沖突不可避免”等錯誤理念和論斷;一些國家熱衷搞“小圈子”,挑起意識形態(tài)對抗,嚴重危及世界和平穩(wěn)定與人類文明發(fā)展。全球文明倡議強調將文明對話作為化解各國分歧的方式的重要性。
回顧人類文明的演進史,不難發(fā)現,文明之間如果一味采取對抗姿態(tài),只會兩敗俱傷。全球文明倡議提倡不同文明之間平等對話、加強交流。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赝^去,歷史上的古代絲綢之路曾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時代拉開了序幕。著眼當下,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極大地促進了與共建國家在文化、教育、藝術等領域的交流互鑒,搭建了多層次的文明交流平臺,增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彼此尊重。全球文明倡議正是基于這樣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自信,致力于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上海宣傳通訊》2025年第21期“本期策劃”欄目
作者:張嚴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