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全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中,樊振東戰(zhàn)勝林詩棟奪得冠軍。
原本這樣的結果沒有多少意外。因為樊振東此前已獲得包括上屆男單冠軍在內的5塊全運會金牌。然而,縱觀整個奪冠過程,4:0勝周雨、4:1勝薛飛、4:0勝孫正、4:2勝王楚欽、4:1勝林詩棟,讓人不得不說,小胖表現(xiàn)確實優(yōu)異。
針對樊振東的表現(xiàn),幾位前國手在直播間表達了驚訝。鄧亞萍在解說中說,樊振東現(xiàn)在“渾身是球”,抵達了一個新的境界,想打哪里打哪里,而且質量非常高。
大量球迷朋友也盛贊樊振東。這位球友的評論很有代表性。他說:樊振東無論是在技戰(zhàn)術層面還是在心理素質層面,呈現(xiàn)出來的完全是超一流水平。在場上我們看不到他眼神哪怕一絲一毫的慌張和猶疑,只有堅定和專注。防守密不透風,進攻又快又穩(wěn)又準,還變化莫測,令對手琢磨不定。
我又用AI分析了一下國外社交平臺的留言,主要有兩個要點:第一,樊振東王者歸來,比以前更強大。第二,樊振東連續(xù)戰(zhàn)勝了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這個排名還有什么意義?
出師不利
不過,時間往前推70余天,那時的輿論可不是這樣。
樊振東初到德國,可謂出師不利。首戰(zhàn)連輸兩場,第一場輸給羅曼·魯伊斯,他是一位法國人,世界排名僅302名。第二場輸給德國名將杜達。這也直接導致薩爾布呂肯最終以1:3輸給對方俱樂部。
作為奧運冠軍的他,估計這樣的局面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但我認為他因禍得福,因此開啟了一段漲球之旅。理解這一點,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歐洲選手的另類特性。我作為乒乓業(yè)余球友,在德國期間和眾多德國球友交過手,我發(fā)現(xiàn)德國球友和我們中國球友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點,德國球友中有獨特打法的人比較多,這又和他們愛鉆研的特質密不可分。我自己就遇到好幾位這樣的球友,比如,有位用沒有膠皮的光板打球,要知道沒有膠皮就沒有旋轉,懂點乒乓球歷史的人都知道,膠皮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乒乓球的打法。我看他拿個光板以為是菜鳥,一交手就發(fā)現(xiàn)我完全不是他對手,周邊的人也都打不過他。
實際上,羅曼·魯伊斯就是這樣一位另類球手的典型代表。一般選手都是用手接球童拋過來的球,他不是,他一共有三種接法:第一種用球拍接,把球吸在球拍上,這個技術來自羽毛球。第二種用腳接,不用說這個技術來自足球。第三種最奇葩,用嘴接,含在嘴里。這應該違規(guī)了,因為會使乒乓球變濕、變形,會影響比賽。
他之所以贏了樊振東,一個原因是他相當有迷惑性的發(fā)球。他發(fā)球引拍動作非常大,看上去像個業(yè)余選手,但這是他獨創(chuàng)的一個段線發(fā)球方式。尤其是他有一個“草莓擰”,也是他獨創(chuàng)的,看上去像擰實際上是挑和彈擊,第一次和他打球極不適應。
羅曼·魯伊斯綜合排名不高,所以他沒有機會參加國際大賽。如果樊振東不是到德國來打俱樂部,這輩子他也碰不到魯伊斯。
漲球之旅
第二,相對應地,中國乒乓球長期采用封閉式、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國家隊模式,訓練密度大、技術細化程度極高,所有隊員都在統(tǒng)一體系內磨煉“旋轉強、節(jié)奏快、銜接密”的先進打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對抗質量非常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同質化”:隊內技術結構相似,彼此極為熟悉,很難再給樊振東制造真正陌生的刺激。
相比之下,德國和整個歐洲的乒乓球生態(tài)完全不同。它是開放的、分散的、自由化的,以俱樂部體系為核心,各種風格的選手并存,強調個性化打法、技術創(chuàng)新和落點多變。許多歐洲球員擁有“非中國體系化”的怪球技術,除了魯伊斯的“草莓擰”、斯奇里伯的極端側擰、瑞典和法國選手的長臺大弧圈等,這些技術在中國隊內部幾乎沒有人能完整模擬。
樊振東初到德國,連續(xù)輸球,說明他第一次真正遭遇了體系外的“陌生旋轉與奇異節(jié)奏”,這些混亂、難判且非典型的球路強迫他重新校準判斷系統(tǒng),提升接發(fā)球質量,強化對變化旋轉的敏感度,并重建節(jié)奏控制能力。換句話說,德國環(huán)境強行打破了他在國家隊中形成的“穩(wěn)定舒適區(qū)”。
11月18日,上海隊選手樊振東在比賽中慶祝。當日,在澳門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乒乓球男子團體四分之一決賽中,他以3比2戰(zhàn)勝河北隊梁靖崑。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第三,樊振東是頂級“吸收型”選手。
也許有人會問,去國外打球的中國人很多,為什么只有樊振東漲球這么明顯?這就涉及樊振東自身原因了。
首先,他的技術底盤極其扎實,力量儲備、擊球質量、本體穩(wěn)定性本就處于世界頂尖,而在德國面對大量高質量的外協(xié)會左手、怪膠、異質打法,他原本少接觸的技術空白被迅速暴露,從而給他提供了明確、集中、可量化的提升方向。
其次,樊振東的學習效率極高。他屬于“高速吸收型”選手,只要看到新問題,就能迅速在訓練中建立解決方案,而德國俱樂部自由度大的訓練環(huán)境給了他更主動的試錯空間,使他得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針對性調整。
心理層面同樣關鍵。離開國家隊高度結構化體系后,他的壓力反而下降,擺脫“必須贏”的狀態(tài),讓他進入更放松、開放、敢于創(chuàng)新的心理區(qū)間,有利于打磨球路、節(jié)奏變化等長期被忽視的細節(jié)。
此外,在德國他需要承擔更多比賽密度和更直接的個人責任,這種“必須自己解決問題”的氛圍,強化了他的臨場判斷、搶節(jié)奏能力與危機處理能力。
漲球啟示
樊振東在德國的“漲球”給中國乒乓球帶來兩個十分深刻的啟示。
第一,它顛覆了長期以來的一個隱性假設——即中國選手去國外更多是“幫助別人提高”,類似過去“養(yǎng)狼計劃”的邏輯:因為中國太強,所以去海外是為了提升外協(xié)會選手、帶動整體水平。
然而,樊振東用自己的經(jīng)歷證明,即便是世界排名第一、技術體系極其完備的頂尖選手,仍然在海外環(huán)境中能學到關鍵技術、發(fā)現(xiàn)自身盲區(qū)。也就是說,中國乒乓球并不是“無可再學”,外部世界并非只是被我們“帶著走”,而是仍然存在值得借鑒、能形成沖擊,甚至能讓世界第一感到“不適應”的打法與技巧。強國不是因為不用學習,而是擁有持續(xù)學習的能力,而樊振東的經(jīng)歷提醒我們:保持技術開放性、多樣性與不確定性,才是保持領先的真正保證。
第二個啟示來自德國聯(lián)賽的獨特生態(tài)。
真正讓樊振東獲益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國際排名靠前、在國際舞臺被全方位研究過的選手,而恰恰是那些綜合排名不高、甚至從未參加過世乒賽、世界杯的本土高手。
他們往往擁有一兩招極其刁鉆、極具地域特色的獨門絕技,比如怪異發(fā)球、反手奇特銜接、特殊節(jié)奏變化,而這些“非體系化”的技法,通常在國際賽場中難以見到,更不會系統(tǒng)傳播。正是這些“民間高手”讓樊振東被迫適應、重新思考、拓寬技術邊界。換句話說,真正能給頂尖高手帶來增量的,未必是世界前十,而往往是那些被忽視的“技術孤島”。
因此,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方向,是建立制度化的中歐俱樂部交流賽,讓中國隊員、高水平俱樂部與歐洲本土選手更頻繁碰撞,讓這些獨門絕術得到展示的平臺,從個體的“散落技法”變成能推動整體技術進化的“共同資源”。這不僅能幫助中國保持創(chuàng)新動力,也能提升全球乒乓球的競爭性與觀賞性,使技術生態(tài)更加多元、開放、活躍。
樊振東在德國的經(jīng)歷只是一個案例,但它所揭示的,是未來乒乓球發(fā)展最寶貴的方向:強者向世界學習,世界也因強者而變得更強。
來源:上觀新聞,2025-11-19
作者:張結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